在傳統建設模式下,城市中的地表多被鋼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蓋。當遇到大雨或者暴雨時,城市只能依靠管渠、泵站等設施向外排水,使地下水難以得到及時補給,破壞了城市水生態系統的平衡,并易形成內澇。
“把城市建設得像海綿體一樣,下雨時吸水,缺水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”,這是對海綿城市的形象比喻。2022年,平涼市成功入選25個“十四五”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。要求至2024年末,平涼內澇積水區段消除比例達100%,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達43%,雨水資源化利用量每年達25萬噸,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1%;城市建成區31個海綿排水分區中16個實現達標,達標面積由26.74%提高至55%以上,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5%以上。
連日來,在平涼市體育運動公園、城市活力公園、鳳凰尚境小區、天通路道路、南環路道路等多條道路實地探訪時看到,這些道路的便道全部采用了透水磚鋪設,這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。鋪設這種透水磚后,可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,便道上幾乎不會出現積水。
這只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一例。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工作,建立海綿城市“1+6+2”管理與技術協同架構,成立一個領導小組,下設六個平行工作組,構建“服務中心+咨詢團隊”雙技術保障體系。成立以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任“雙組長”的平涼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領導小組,下設以不同部門牽頭負責的“一辦五組”,堅持把海綿城市要求落實到規劃設計、工作方案和制度建設中。堅持高位推動,頒布《規劃建設管理辦法》《中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》《建設考核管理辦法》《運行維護管理辦法》《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辦法》等5項管理辦法。制定海綿城市項目建設、督查考核、竣工驗收、運行維護、投融資等細則文件60余項,逐步形成“全方位保障、全過程覆蓋、全流程監管、全要素支撐、全社會參與”的五大推進機制。建立健全規劃管控、法規制度、技術標準體系,邀請國家級海綿城市專家現場指導培訓,高標準完成國家部委績效評價反饋問題整改。注重督查考核,創新工作舉措,壓實工作責任,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快速高效推進。去年,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73項、建成111項,新建改造海綿型道路24條27.76公里,建成帶狀海綿公園11萬平方米、健身步道19公里,打造典型項目36個,平涼市及3個項目分別入選“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”城市典范案例和項目典范案例,在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座談會上交流經驗。
海綿城市是一種建設理念,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。在建設中,統籌生態治理和城市建設,統籌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,統籌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澇,按照“源頭減排、過程控制、系統治理”的建設思路,采取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從區域流域、城市、設施、社區四個層級系統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,打造“會呼吸”的城市。
今年,我市將嚴格落實“周檢查、月調度、季通報、年考評”機制,強化海綿設施工程質量監管,嚴把材料、設備和施工質量關口,健全海綿城市建設長效機制和管控制度,為示范城市高效、規范、有序推進提供制度保障。對接爭取到位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2.15億元,實施海綿城市項目113項,完成投資11億元,完工率達到96%。加快平涼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建設,在中心城區科學布局監測點位,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智能化。總結海綿城市典型經驗,建成集中連片區6個,培育典型項目25個以上,為黃土地區、河谷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借鑒、可參考的建設模式。扎實做好年度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工作,確保國、省評估達到B級以上,中心城區內澇積水區段、黑臭水體100%消除,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達到43%,雨水資源化利用達到25萬噸/年,海綿城市達標面積達到55%以上,公眾滿意度大于95%。